把“无价值”的阅读变成“有价值”的信仰
2017.02.22
admin
未知

买书,阅读,然后收藏。
﹃
意
义
﹄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·
很长时间都无法解释这些行为有何意义,但是,就像很多爱书人士所说: 这就像抽烟喝酒,会上瘾。所以,姑且就将其当成像抽烟喝酒一样,纯粹一种兴趣(当然,这本身就是一种兴趣),但这种兴趣跟抽烟喝酒又有很大区别,抽烟伤身,喝酒误事,而读书不会,最多就能列出“浪费时间”这一条,但是说现在的人应该把时间用在什么上更有意义,似乎也很难说得清,相反,我们总是会因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无所事事而发愁。

其实凡事都追求所谓意义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。这类人并不少,身边的朋友中就是典型的“追求意义者”,关于她的笑话总是能说出那么几个。“哪有啥意义呢?”这句话每天都要重复很多遍,几乎就是她的口头禅了。
记得有一次朋友聚会,我们在讨论一本书,正当兴趣盎然,她突然插进一句:“哪有啥意义呢?”顿时都沉默。能感觉我们当时连掐死她的心都有。但是,回心一想,我们当时沉默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生气,而是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。
要说意义,还真没有想过,即使真有什么意义,但也必是一番空洞的理论和长篇言辞,而这些解释让“无意义者”听来只能是花言巧语,而且她也没有那份心思来听关于你长篇大论啰里啰嗦。所以,沉默还算是明智,不至于讨一个更大的没趣。
但如果任何事都没有意义的想法就实在有些危险了。按照她的逻辑,任何事都没有意义,那么吃饭有啥意义?睡觉有啥意义?况且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又总是要消化的就更没有意义,由此,人活着也便没有意义。这样绕来绕去,把人搞得像哲学家似的,只会脑袋疼。
明朝的张岱说得多好,“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;人无疵不可与交,以其无真气也。”不过还好,她也并不是真的对任何事都没有意义,起码她说过,“赚钱才最有意义。”
如果凡事都以“是否有意义”作为评价标准,结果总是不太乐观,甚至会是一个悲剧。
大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:想要做点什么,但不知从何处着手;想要弄明白什么事,但脑袋里总是一团糟;似乎已经做了很多事,自己明显气喘吁吁了,但仔细记录下来,几乎什么事都没有。即使真完成了几件像样的事情,但又觉得没必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。也就是说,这些事原本可以很简单地就完成。
我不知道别人对此作何解释,但以我的亲身感受,我觉得这都是所谓的“意义”在作祟。怎么说呢,因为“意义”这东西总是很高大,很完美,但现实并不是那么回事,总是令“意义”黯然失色。现在有不少人都患有精神抑郁症,他们整天都像在琢磨点什么,但又没有任何行动上的表示。所以,满心的“意义”,到头来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。
破解“意义”这个障碍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先做,做了之后再评价有什么意义,应该说,无论什么事,做了之后再评价有什么意义,应该说,无论什么事,没做之前很难找到意义,做了之后,多多少少也能发现点意义。即使自己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,但起码可以说,这件事已经做了,比起不做,已经有了意义,这种差别应该是很明显的。而且事情之间就像螺旋一样,做完一件事,随之而来的另一件事就等着你去做,这样也避免了整日里被“意义”弄得晕头转向。所以,做,便是最大的意义。
《赠汪伦》
李白乘舟将欲行
忽闻岸上踏歌声
桃花潭水深千尺
不及汪伦送我情
《望庐山瀑布》
日照香炉生紫烟
遥看瀑布挂前川
飞流直下三千尺
疑是银河落九天
人做任何事情,当然首先是根据兴趣来做,自己愿意做,在做的过程中和之后都会高兴和满足,而别人没有这种感受,当然觉得没有意义,这反过来也说明,旁观者未必就是所谓的智者,他们的指指点点和胡言乱语既不道德,也不真诚,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、思想和逻辑来判断一件事,好像除了自己,其它的一切存在都显得荒谬。
如果再透彻点来说,这种讲“意义”的心里实质上就是自私、功利的心理,而人活在世上,仍然有很多事是自己不愿意做但又必须要做的。什么都不要想,什么都不要考虑,只要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了,该你的总归是你的。
很多人都喜欢阅读,但阅读从来都不是最终的目的。如果仅仅只为阅读,只为享受别人的成果,那确实再简单不过了,但这种行为跟盗窃者没有两样,同样可耻,我们在获取成果的同时,还应该创造点什么,要让行动跟上思想,让行动和思想不断平衡,达到和谐。
“
当然,行动的过程也布满了思想所带来的喜悦,两者就是在这种此起彼伏、你追我赶的状态中阐释信仰。